0371-68273998

细菌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如今,随着我们在人体微生物组领域不断取得进步,我们也同样在努力发展以微生物为基础的干预性措施来抵抗疾病、改善健康。我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被广泛认可的“好”微生物,比如一些属于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Akk菌属的特定菌株。

同时,还有一些与之相对应的、通常被认为对人体直接“有害”的,或者和菌群失调有关的微生物,而它们实际上是微生物疗法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基于微生物的疗法:双刃剑

在微生物水平上,“双刃剑”这种说法由来已久。现在,粪菌移植对艰难梭菌感染的疗效几乎毋庸置疑,它改变了众多长期患有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的一生(Kelly等,2015)。粪菌移植的成功促使人们试图将其(及收集的相关微生物)应用到其它病症中,如肠易激综合症,甚至是全身性代谢紊乱。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参与多种病症,包括结肠癌、抑郁和肥胖,这提示我们要确保粪菌移植不会引起受体宿主微生物群的变化,不能提高他们罹患其它疾病的风险 (Kelly等,2015)。同时,我们还要优化供体的选择,优化转入受体的微生物(尤其是原生微生物和病毒),对受体进行长期的后续跟踪调查,甚至可以建立一套体外培养体系来确保粪菌移植对不同病症的应用性和安全性。但是,要确保粪菌移植没有将潜在的致病病毒、细菌或寄生虫,以及供体内其它生物物质转入受体体内,长期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坏”微生物,却蕴藏黄金价值

通常被认为有害或致病的微生物其实也有重要的有益功能,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大肠杆菌 (E. coli)。由于菌株的不同,大肠杆菌可以是极强的致命病原体,导致急性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但也可以是肠道微生物群中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一种益生菌,或是一种模式生物、一种被用来产生重要商业药物(如重组胰岛素)的载体。

幽门螺杆菌(H. pylori),一种寄生于人体胃部的革兰氏阴性菌,被认为是引起胃溃疡和胃部肿瘤的主要原因。这种生物能够穿透胃黏膜,在其周边环境中产生尿素,升高其pH值,它的这个能力使之能够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不幸的是,这也会引起组织损伤,导致胃溃疡。但是,幽门螺杆菌已经和人类共同进化了上万年,存在于大约一半的人口中,大部分并未引起疾病,而且多个研究表明,存在于胃部幽门螺旋杆菌与儿童患哮喘和其它过敏性疾病风险的降低相关(Amedei等,2010)。这说明幽门螺旋杆菌在幼儿正常免疫系统发展中有益的一面。

Akk菌是一个奇特案例

也许最能体现“好坏微生物”这个现象的是肠道细菌Akk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一种寄生于黏膜中的厌氧微生物,同时也是已知的该种细菌中唯一的成员。

自从Akk菌在2014年被发现,因它的丰度在患有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和二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代谢紊乱疾病的动物和人类研究中均出现显著降低的现象,该细菌受到了科学界极大的关注 (Derrien等,2017)。在患有糖尿病和肥胖的动物模型中,Akk菌能帮助重塑上皮黏膜的完整性、减少体重的增加和脂肪的积累、改善葡萄糖耐受性,以及减少炎症和代谢内毒性血症(Derrien等,2017;Plovier等,2017)。基于这些令人激动的研究结果,许多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使用基于Akk菌的益生菌疗法来抵抗代谢紊乱疾病并改善人体健康。

但是,近期在神经领域有关于Akk菌的发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自2015年起,六项关于患有帕金森综合症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表明,Akk菌的丰度在这些患者中显著增加(比如,Heintz-Buschart等,2017;Hill-Burns等,2017);增加的Akk菌丰度似乎的确是定义帕金森综合症患者体内微生物组最可能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已有数十篇已发表的文章,据我们所知,在2014年之前没有任何一份关于Akk菌丰度的增加与神经疾病的发生相关的文章发表,至今也没有关于深度研究它们之间作用机理的文章发表。

写在最后

幽门螺旋杆菌的案例告诉我们,对传统意义上有害的微生物潜在益处的新探索仍需继续。类似的,尽管已有疗效显著的微生物疗法,如粪菌移植和基于梭菌属或Akk菌属的益生菌,我们仍需对它们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仔细全面的研究,包括长期的后期跟踪调查。

完善人体微生物组中细菌在菌株层面上的鉴定也将帮助解决菌株好坏难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判断一个微生物是有益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微生物自身的因素和不同的宿主因素,包括剂量、菌株、寄生时间、对微生物特定的应用,除此之外还与宿主年龄、遗传背景、环境因素、疾病特征和病程相关。

尽管人类对与微生物组和代谢紊乱疾病相关的肠-脑轴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就目前成果而言,人体-菌群关系将毫无疑问通过科学界未来不断的研究展示出来,这将进一步改变我们对特定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角色的观念。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热心肠先生”)